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孟昭俊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小沛名流之京都归来话相识

2019-04-29 13:56:4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宋传恩 
A-A+

  我从“北京伯隐当代艺术中心”出来,心中极不平静,我在里面,由杜斌先生指引,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孟昭俊老师的书法作品细细品读,平心而论,有些震撼,又有些疑惑。

POHl8RUHDHwUxvSghLSjmbnQ4cFMe4t4jhACBAz2.jpg

  “伯隐当代艺术中心”坐落在北京的通州宋庄,这个宋庄在艺术家们心目中,名气之大,远超过它的属地通州。刘连喜先生拉着我在宋庄转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小区,虽行色匆匆,但每个艺术画廊,每个艺术天地都会给你别有洞天的震撼,看来,艺术家对它朝圣般的向往和崇拜,绝不是偶然的。

  此时的宋庄,已是夜静更深,偶尔闪动灯火的窗户,定是艺术家们构建艺术之梦勤奋的缩影。

aMGM2M0t2r9SzZUNOrvfzOhWtQWpEO1eCBDH8jjX.jpg

  屈指算来,我和孟昭俊老师也算是老相识了,几十年来,灯下漫无目的的闲聊,席间推杯换盏的小酌,月光之下席地而坐相互传递的玩笑,画展期间观赏之后毫无顾忌的评论……他那不善言辞宽厚的微笑常让人想到“谦谦君子”的形态。县里每逢展出,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条幅、四尺对开,最大的也只是四尺整张。但在北京伯隐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绝对出人意外,丈二、八尺、六尺,还有千米长卷……且不论书法作品的层次高低,就这鸿篇巨制字大如斗的作品和那往日谦和低调的孟昭俊先生无法统一起来。陌生感中夹杂着新奇,新鲜感中透露出惊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用此来形容孟老师有些浅薄,那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观念意识的转变使他的书风已进入了大师级的行列。

lKwyjrfePZBtinGZGfsXMttihpF6c2OuYAalHKeg.jpg

  应当说,在推介孟昭俊先生上,伯隐当代艺术中心的杜斌先生功德无量,他不仅为孟昭俊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同时也为人们了解认知孟昭俊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舞台。

  在伯隐当代艺术中心,所展示的孟昭俊书法作品,有真、草、隶、篆各种文体,条幅、对联、榜书、册页……品类齐全,没有应付之作,每副都是精品,笔底春风,汪洋恣肆,郎朗一室。作品一面世,立刻引来好评如潮。

  徐建委:人书俱老与自然之境

  崔伟:凌云健笔意纵横

  刘连喜:静水流深玄墨老成

  刘秀峰:观孟昭俊先生书法

  陈文璟:认真写字

  ……

wNMDuPTgnSHdQAY9YMb3CKAf2fNoAlVGiv9IqrLQ.jpg

  2019年4月13日,在第35届兰亭书法节博览会上,孟昭俊先生的篆书作品“大风歌”再获金奖,应该是众望所归的事。

  终于,孟老师从底层走到了前台,尽管他风尘盈满衣袖,脸上刻满沧桑的岁月,终于使人们有幸得以认识到蛰伏在乡间的书法巨匠。年近八旬,尽管说是桑榆未晚,也未免叫人感到惋惜。

ybtDXx0CaCbTIL0oBLYnF8FaLqmFGI4rsHnmJ2jl.jpg

  也许会有人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一种艺术境界!然而,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倏然而过,但对一位有所追求的艺术家来说,却是漫长的煎熬。特别是在民间,生活在枝枝蔓蔓一地鸡毛的环境中,做到通达,又是何等的艰难。

  平心而论,孟昭俊先生和生活在故土同为艺术家的人相比,还是幸运的。

oENpwHlVZDzV1U6KDxhWXzcv93jq3HXugQs52ti9.jpg

  在沛县文化馆,他和王智、周节文被人戏称为“三条汉子”。他们的存在和作为,无疑为沛县这个区域增添了一抹艺术的亮色。

  孟昭俊老师是沛县张寨人,他对书法的爱好缘自兄伯们的影响,那田野中一块块残垣断碑秀美庄严的文字成为他书法启蒙的动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孟昭俊走入书法艺术领域与张寨这块饱含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土地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

  沛县是黄河冲积平原,张寨人赖以谋生的这片土地并不肥沃,且尚显贫瘠,而正是这方水土,熏陶浸染出张寨人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编织梦想的灵心巧手。

  水土同文艺者的关系,印证了一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翻开张寨的历史,使人无可辩驳地意识到,这是一块文化的高地,其厚重的传统积淀和文化底蕴使张寨历来不乏翰墨书香、丹青华彩。

  就目前活跃在沛县文艺界的名人翘楚有不少是张寨人。文学界有丁可、靳敏、董长敬。书画界有孟昭俊、周节文、张劲。摄影界有赵传龙、赵磊。戏剧界有张郁、孟宪同……所列的这些人多界于省级协会以上的成员,其实,张寨仍有许多在外地纵横驰骋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张寨和周围其他县乡相比,在地理上绝没有什么优势而言。在这平平常常的地域内,何以相继展露出如此众多让人瞩目令家乡骄傲的才俊,其内在的因素又是什么?

XXbVqjraWGdvhV96kWanY9tRLIf4kcUazrxtzX64.jpg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可否认,特殊的地理形势会造就特殊的人文现象,但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独钟情于某一地区的所在,其原因何在?可以肯定的回答,绝非是特殊的地理形势,亦非人们无法解释某种现象转而推崇无所不在的风水之说。某种特殊现象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风俗所紧密相连的。

  实际上,每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都有其传统性、习惯性和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价值取向、处世方式,有着长期的、普遍的制约和影响,对人们具有很强的主导作用。

  “南有燕子矶,北有青墩寺。”一所蛰伏于乡间的小学校有如此高的声望,是何等的令人骄傲。

  辛亥革命后,青墩寺学堂成为市立第一国民学校,凭此一点,就能标列青史。

  人们在参观这座百年老校时,被过多的导入红色的记忆中,而忽略了本寺所特有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忽略了百多年来人们对文化教育的关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MpRHn4CNN49H7T7pRLwR085YY0YtBF0AxmCANssg.jpg

  文化最重要的是滋养民众的身心,只有文化的常年养育,才有那一方水土的人文环境。在人们长期重视文化教育的环境中,人才辈出则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对孟昭俊老师在书法界的崛起,环境的熏陶仅仅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他对书法的痴迷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他告诉我:小时候家里穷,写字哪有什么纸,就拿着树枝在地上划。有时有点纸,便去田间的石碑上,摹下碑上文字的印子,带回家临摹。如果说他早期的书法是无师自通的话,到后来,有两个人的指点对他书法的长进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使他终生受益。

  1962年,他第一次带着作品向沛县书法家周墨龙老师请教,周老给了他很多中肯的建议,对他早期的书法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2年,他坐车到南京拜访林散之先生。一日三次登门,下午三点,他终于站在了林老宽大书案的旁边,心中既紧张又激动。他将自己创作的几幅草书作品放在书案上,接受了终生难忘的一课。这个有着草圣之名的林老态度非常和蔼,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尽管如此,仍没缓解他的紧张之态。林老听他说话吃力,又担心孟老师听不懂自己的话,便以写代讲。写上一段,便指着作品中的字讲一阵。

5JgCOZ7guUyv8eDhgnytO1udczs9VaEQIAInNZtP.jpg

  多少年后,孟昭俊想起当年的情景仍感慨不已:我学书法三十多年,虽身边有许多良师益友,但我从没上过这样的课!当时,我全神贯注,眼睛都不敢乱眨,随着林老的笔听他讲课。

  现在,我们重新打开林老的讲稿,虽是用铅笔写成,却历历在目,笔走龙蛇,其情殷殷。面对讲稿,不仅能看到一个老人对后生的殷切期望,更能体会到林老那心胸的博大和情操的高尚。“你要加强学楷书和行书……楷书行书未好好立下根本基础,一下骤然入到草书,非滑不可。你回去要立志学楷书,写十年二十年转入行书……楷书写汉碑、礼器、张迁、乙瑛。行书写释弘仁集、王羲之三藏碑,兴福寺碑……”老人的话语重心长,那醍醐灌顶式的悉心指教不仅坚定他的信心,也为他书法学习指明了方向。

  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的数十年里,谢绝游山玩水的邀请,回避家长里短的闲聊,早起晚睡,俯身案前,他把潜心楷书、行书的练习作为对林老的承诺。正是这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他攀登书法艺术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沛县重修歌风台,需补齐残缺的碑文,把这项工作交给他,正基于他对书法艺术追求的虔诚。

  他通过大量翻阅、研究相关资料和史料,从《金石大字典》《四体大字典》《重订六书通》《金石索》等文献中对照、研考,终于查到《大风歌》碑所残缺的九个字。数年后,摩字勒石,为世人提供了完整的《大风歌》碑。

  在和孟老师多年的交往中,我知道,他常有难以言述的烦恼。世风日下,令人侧目之事自然难免。有时,案前的清净,纸上苍劲古朴的墨韵亦被被喧嚣的现实所骚扰,作为一个书法家,无法沉浸在墨色幻化的玄妙之中,面对繁杂、浮躁,充满功利的现实生活,常有难以摆脱的无奈。

  在被商业化裹挟的世风中,沉渣泛起,追名逐利、标榜吹嘘等种种不正之风冲击着艺术领域里的清高和淡泊。一些耐不住寂寞,以丑体、怪体掩盖自己功力的不足,挂着自封的山寨版的名头,招摇撞骗,往往让他避而不及。更令他不堪的是,众多亲友也想叫他走向社会,利用自己的声望、地位、才能为改变家庭的困境而做出贡献。面对诸多局面,他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恪守着内心的承诺,尽量与庸俗保持着距离,不期待外界廉价的施舍和言不由衷的喝彩,对待艺术,他却始终如一。

  尽管很难,他做到了!

  从孟昭俊老师艺术追求中,应该看到,地域的封闭对艺术家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沛县远离通都大邑,对孟昭俊先生来说,眼界思路的狭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名家书风的解读,各种流派的演变,书法技巧的提高缺乏透彻的理解。

7hRWa7oL11wRl1JDbUUoujrsYZdJb7ewUhPEQKdE.jpg

​  应该感谢刘连喜、杜斌先生,他们在观念、意识、形态上为孟老师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

  我在离开宋庄时,心中对刘连喜和杜斌先生由衷的敬佩,他们在举荐乡贤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奉献和努力叫人感动。他们为孟昭俊办展览、出书法集、组织讲座、撰写评论文章。

  我和刘连喜虽认识,但无深交,因他工作的特殊,每次回家,总有地方上的要员相陪,我也把他视为官吏,敬而远之。这次交往,颠覆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他是个完完全全的文化人,他那床前案头,书房内山一样的图书叫人震撼不已。

  他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也关注着家乡人才的沉浮,对家乡蜗居的书画家们感到惋惜。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他们都很有才华,应该走出来,只有走出来,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聚在那个小圈子里,对言不由衷的鼓掌和虚情假意的叫好而自我陶醉,那就完了!

  他的话是对的,但未必有人能理解这一点。

  是应该走出去,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平庸的艺术家的话。

  孟昭俊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

宋传恩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沛县文学创作团秘书长、

双月刊《歌风台》执行主编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孟昭俊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