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孟昭俊先生,素未谋面,与孟昭俊书法,相识于《孟昭俊书法集》。机缘巧合,展卷品读,方寸之间,激越澎湃,尺牍之内,涵养隽永。再读简历,更惊诧于先生虽已年近耄耋,却依然笔走龙蛇,神清骨俊。七十余年来,先生心无旁骛,醉心翰墨,无一日不临池,无一天不读帖,故其一点一画,皆有来处;一撇一捺,皆可探源。其书法艺术语言丰富,审美元素众多,呈现的面貌也是多种多样。
其楷书能将颜鲁公的厚重宽博,柳公权的清劲爽健,智永的端庄娴雅,唐楷的“端饰”,魏碑的“中实”融会贯通,又以横画的“一波三折”化之,流动感、俏丽感油然而生。同时,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断连上,非常娴熟的运用了“熟后生”的行书笔意,或顾盼呼应,或牵丝引带,或动静相随,巧妙地规避了楷书容易出现的板滞与笨拙的现象。孟老的楷书能达到此境,实属难能可贵。
观其行草书纵横捭阖,欹侧跌宕,当于米芾、王铎用功较深。其点画坚实沉着,生涩纵逸;其结体疏密开合,纵横有度;其章法排叠有序,气贯势畅,将开合收放、虚实提按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到位;其意境时而细雨迷蒙,春和景明,时而狂风骤雨,奔腾直下。这得益于他用笔技法的精熟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更得益于他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超强的笔墨驾驭能力。据此可以想象:一杯淡茶,一盏清灯,一页碑帖,一张素签,就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意与古会的精神状态。艺术是摄人心魄的,正如苏轼所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所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先生费尽心机,历时多年,从“金石大字典”“四体大字典”“重订六书通”、“金石索”等著作中,悉数查出《歌风碑》下部所缺九字,依据所存碑文书法风貌,补全《歌风碑》残碑,实乃书法界的一件盛事,先生卓有成效的贡献令人景仰。在小篆发展史上,秦篆修长紧密,左右对称,雍容典雅,重心在字的上半部;而汉篆结体趋方,上下均衡,婉转圆融,内疏外密。先生所书《歌风碑》,字取“古文”,形体修长,上方下圆,对称工稳,细劲圆转的线条向背分明,兼顾了秦篆的圆和汉篆的方,风格特征别具一格。至于隶书,先生偶有呈现,也都下笔有由,取法汉隶的特征十分明显。
先生论书,常以“自然”为宗,这正是书法创作的大“道”所在,也是他六十多年俯身案头的真切感悟,只有那些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历久弥新,《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韭花帖》无不如此。也正因有此感悟,又能抱得素心,才使先生的书法愈老愈妙、无浮躁之气,无乡野之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孟昭俊先生以古代碑帖为取法对象,无疑是走了书法的大“道”、高妙之“道”,所以他的书法也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赏。例如,在2013年4月30日-5月3日举办的“2013艺术北京艺术展”上,其百余幅书法作品吸引了上万名观众观的参观,受到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瑞士、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以及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其书法作品及简介散见于《中国书法五千年》《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珍藏本》《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国际现代书法集》《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20余部大型典籍。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灵魂上的高度,没有意志品质的深度,没有博大心胸的广度,没有使命感的厚度,就不可能取得艺术上的成就。而孟昭俊先生,为人勤奋、阅历丰富,学养深厚,对书法又有一种本能的敏锐,这正是他书法的高贵与雅致所在。
品孟老字,读孟老人,顿觉“人书俱老,耄耋素心”甚为恰切!
洛阳市文联主席 王晓辉 洛阳师范学院书法教授 杨庆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